<dd id="c4scz"><noscript id="c4scz"></noscript></dd>
        1. <dd id="c4scz"><center id="c4scz"></center></dd>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首頁>青記微評 > 正文

          關于巴西報道的錯誤現象剖析

          2022-10-14 08:16:40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陳效衛

          摘要:關于巴西的報道錯誤涉及數字、人名與貨幣單位以及別字等三大領域。

            在人口上億的世界大國中,巴西是離中國最遠的國家。距離的遙遠增加了人們的認知難度,也擴大了想象和臆造空間,更易產生郢書燕說之誤。關于巴西的報道錯誤涉及數字、人名與貨幣單位以及別字等三大領域。

            巴西的“第十個鄰國”,是從哪里來的?

            國際新聞報道中的數字,并不總是簡單的四則運算。有時還涉及相關的背景知識,需要慎之又慎。否則,容易犯不合事理的邏輯錯誤。

            2017年某網站文章《白巖松看巴西:萬事盡頭,終將如意》開篇提到:巴西“距離中國1.2萬千米,需要近30小時的飛行,中間至少要轉機一次,巴西常被當地華人稱為‘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國家’”。

            巴西是不是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國家呢?測量辦法非常簡單:從地球儀上看看兩國是否互相在對方“腳下”,即相互是不是可以穿過地心、處在地球同一直徑的兩個端點——對跖點上。對跖點的計算有一個具體辦法:二者經度之和為180°,緯度值相等,季節相反,相距2萬千米。例如,北緯40°、東經116°的對跖點是南緯40°、西經64°。中國和巴西沒有任何對跖點,從北京到里約實際飛行距離為1.7萬多千米。真正離中國最遠的應該是巴西更往南的智利和阿根廷。

            上述報道在壓縮(巴西“距離中國1.2萬千米”)和夸大(巴西是“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國家”)中巴距離的同時,佐證的例子也經不起推敲。身在巴西的華人與在阿根廷和智利的華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乘飛機從北京到里約,實際上多是從中東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停站。巴西華人非常清楚哪個國家離中國更遠,因此不可能出現“巴西常被當地華人稱為‘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國家’”一說。

            在這種情況下,連通常穩妥的“最……之一”句式都不可取。2013年某網站文章《巴西——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國家之一》仍于理不通:巴西離阿根廷最南端還存在數千千米,如何與后者平起平坐?

            從實際飛行時間來看,夾在阿根廷與巴西之間的南美小國烏拉圭,雖不是地球最靠南的國家,但算得上是距離中國最遠的國家。烏拉圭國小力弱,從中國前往都需要從巴西、阿根廷或美國再轉機一次才能抵達。而多一次轉機,動輒耗費數個小時。因此,2021年某網站文章《世界上距離中國最遠的國家——烏拉圭》可算是上述問題的標準答案之一。

            圍繞巴西的報道,還有的將其鄰國數量算錯。某網站2021年文章《南美洲國家有12個,兩個不與巴西接壤,巴西卻還有10個鄰國》,這樣的標題就令人困惑:南美共有12個國家,排除2個不接壤的國家厄瓜多爾和智利,巴西的鄰國只有9個。“10個鄰國”這一錯誤,要么是將巴西自身也算入,要么是將法屬圭亞那一并計入。但“法屬圭亞那”只是法國的領地,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若將巴西視為法國的鄰國,領地遍及世界七大洲的英國該有多少個鄰國?!

            與巴西關系密切的亞馬孫熱帶雨林,媒體報道也不時出現錯誤。2014年某網站文章《走近全球八大自然奇觀 穿行亞馬孫熱帶雨林》認為亞馬孫熱帶雨林“橫跨了8個國家”,而2019年某網站文章《世界森林日擁抱大自然 遍覽全球靜美森林》則認定“覆蓋9個國家”。這兩種說法都有問題。位于南美洲的亞馬孫熱帶雨林,占地550萬平方公里,覆蓋了南美除了阿根廷、智利、烏拉圭和巴拉圭以外的所有國家和地區,包括巴西(占森林60%面積)、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圭亞那、蘇里南等8國和法屬圭亞那。因此,正確的表述當為“9個國家和地區”。

            “雷亞爾”“黑奧”和“巴幣”,實際上是一種貨幣

            涉及巴西領導人的姓名,報道錯誤也較多。其中司空見慣的錯誤是用領導人的名代替姓氏。巴西前總統迪爾瑪·羅塞夫從2011年就職到2015年蟬聯再到2016年被彈劾罷免,始終未能被“正名”,如2011年某網站《迪爾瑪就職成為巴西歷史上首位女總統》等文章。盡管巴西葡語姓名偏長,很多人平時喜歡使用簡潔的名,但媒體的報道還是應該使用規范莊重的姓氏或姓名。

            有的報道則直接動用了親屬稱謂,更為不妥,如2013年某網站文章《巴西“舅媽”總統任期過半人氣旺》。這里的“舅媽”,就是葡語“迪爾瑪”的詼諧音譯。雖然這一稱謂增加了親切感,但在正式報道中如此“攀親”有失莊重。

            更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是,還有的報道使用了巴西國家領導人的綽號。2008年某網站《勞爾·卡斯特羅會見到訪的巴西總統盧拉》和2019年某網站《巴西前總統盧拉暫時出獄》等文章中的“盧拉”,在葡語中是“魷魚”之意。據說盧拉是家中皮膚最白的孩子,父母因而聯想到了這一海洋動物。民選的總統盧拉為了顯得隨和親民,以此為榮公開使用,并將其打造成了“政治品牌”。但作為我們的國際新聞報道,最好還是使用其全稱“路易斯·伊納西奧·達席爾瓦”或簡稱“路易斯·達席爾瓦”,在標題中更應用使用其簡潔的姓氏,如新華網2010年10月22日文章《巴西總統達席爾瓦:“貨幣戰爭”正上演》。

            與巴西領導人的姓名一樣,媒體對巴西貨幣的報道錯誤也是花樣迭出,如某網站2019年《2.89億巴西雷亞爾大獎一人獨得夠買一個足球俱樂部》、2018年《巴西圣保羅州一家中國人遭搶 損失20萬黑奧》和2013年《外匯操盤手盯緊“巴幣”賺錢機會》等文章。巴西一個國家竟然使用了“雷亞爾”“黑奧”和“巴幣”等三種貨幣單位?這完全是中文報道用詞不當的結果,三種表述實際上是一種貨幣!巴西貨幣的官方名稱是葡語“Real”,按英語發音譯成“雷亞爾”。1994年7月1日巴西廢除了原貨幣名稱“克魯賽羅雷亞爾”,同時正式發行新貨幣“雷亞爾”,迄今一直將其作為巴西流通的正式貨幣。

            客觀上,“雷亞爾”三個字表述有些啰嗦,于是“雷亞爾”的葡語發音“黑奧”便應運而生。至于“巴幣”的使用,更是缺乏全球視野。“巴幣”在上文中無疑是“巴西貨幣”的簡稱,但世界上以“巴”字開頭的國家有9個,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都可簡稱“巴幣”。孤立地出現在沒有背景的標題中,對讀者就難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提示作用。報道若想簡化,不妨將“雷亞爾”壓縮為“雷”。不過,這需要對全球貨幣的簡稱進行統一規范,以避免那些第一個字相同的貨幣單位“撞臉”。

            “燃燒”的是亞馬孫森林,不是亞馬遜電商公司

            媒體常把巴西占最大比例的熱帶雨林“亞馬孫”與美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混為一談,如2020年某網站《亞馬遜森林大火入選“2019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等文章。

            “亞馬遜”與“亞馬孫”的外語名稱雖然都是“Amazon”,但中文譯寫不同。翻開世界地圖、世界地名詞典和中小學教材,凡是涉及地處南美的世界最大熱帶雨林都用“亞馬孫”。當年美國公司申請“Amazon”的域名時,曾遭到了巴西等亞馬孫河流域多個國家的一致反對,這場曠日持久的名稱紛爭迄未了結。目前該公司已經進入中國并在中國注冊,其中文名稱就叫“亞馬遜”。

            就南美熱帶雨林而言,早在1993年中國地名委員會就將“亞馬孫”確認為正規寫法,認為“zon”按讀音更接近“孫”。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回避同名的美國電商公司,但該公司直到1995年才成立??陀^上,一名兩譯甚至多譯可有效避免不同名稱的混淆。這方面,漢譯有著悠久的傳統。如同是“America”,作為民族譯為“美利堅”,作為洲則譯為“亞美利加”。遺憾的是,中文媒體對于一物多名似乎并不習慣。

            圍繞亞馬孫的“心臟”、巴西亞馬孫州州府馬瑙斯,媒體還容易犯書寫錯誤。2020年某網站文章《巴西新冠確診逾192萬例 泛美組織:不建議采取群體免疫》中提到的“瑪瑙斯”,當改為“馬瑙斯”。“瑪瑙”容易給人以具體的珠寶形象,考慮到全球幾乎70%的彩色寶石都產自巴西,錯譯更容易給人以誤導,似乎該地就是“瑪瑙之都”。當然,錄入法也有一定的責任。輸入拼音“manaosi”,首先出現的是“瑪瑙斯”。

            以下幾組易錯字,在涉及巴西報道中出現的頻率偏高。

            一是“炭”與“碳”。“炭”“碳”不僅形近,而且音同,故“炭烤”常錯為“碳烤”,如2021年某網站文章《碳烤牛肉品牌、圖片、排行榜》。網上類似“巴西碳烤肉(生鮮)”的報道,屢見不鮮。“炭”是木炭,可用來烤制食物,并使食物帶有獨特的芳香。“碳”是一種化學元素,無法直接用作燃料。

            二是“發角球”與“罰角球”。在足球比賽中,球被守方隊員踢出底線,攻方隊員即獲得發球權,在離球出界處較近的球場角落角球區內發球,此為“發角球”“踢角球”或“開角球”等。守方隊員把足球踢出底線,屬規定動作,不構成犯規行為。“角球”不算是“罰球”,因此“發角球”不能稱為“罰角球”。

            三是“蜇”與“蟄”。2020年某網站《巴西三名老人被蜜蜂蟄傷其中一人臉上扎數百個毒刺》中的“蟄”,應改為“蜇”。“蜇”,音zhē,指蜂等用毒刺刺人或動物;“蟄”,音zhé,是蟄伏之意。

            此外,關于巴西的報道還存在著臆想錯誤。2014年某報文章《巴西,那么遠,那么熱情》提到:“1822年,巴西擺脫殖民實現獨立。從那時到今天,巴西從未與自己的10個鄰國發生過武力沖突,這在世界發展史上也算是一個奇跡。”說巴西“從未與鄰國發生過武力沖突”,顯然是不知其“打遍鄰國無敗績”的戰爭史。如1864年至1870年,巴拉圭軍事強人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對巴西、阿根廷、烏拉圭三國發動的戰爭,也稱“三國同盟戰爭”。這是南美史上耗時最長、最為血腥的國家間戰爭。雖然巴西不是主動入侵,但確實也“發生過武力沖突”。

            (作者為人民日報澳大利亞分社社長,高級記者)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2年第17期】

            本文引用格式參考:

            陳效衛.關于巴西報道的錯誤現象剖析[J].青年記者,2022(17):41-42.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

          米奇国产无码

          <dd id="c4scz"><noscript id="c4scz"></noscript></dd>
              1. <dd id="c4scz"><center id="c4scz"></center></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