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要善于從網上“挖”題
2022-10-13 08:25:45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趙思維
摘要:記者要學會辨認“網友”的身份,交叉核實信息的真偽,讓證據意識貫穿采寫全過程,切莫因為求快、粗心大意而導致新聞失實,甚至做出虛假報道。
互聯網的即時便捷重塑了傳統的新聞采編生產過程,一方面,信函、熱線、來訪等傳統新聞報料渠道不再是編輯部新聞線索的主要獲取途徑;另一方面,社會和受眾的需求使得新聞生產的時間、采訪寫作的節奏愈發緊張,“又快又準”成為對記者的要求之一。此時,從網上發現隱藏的新聞信息,成為記者的必備技能。
一是練好“新聞嗅覺”,從官方發布的信息中捕捉線索。記者要下“笨功夫”從各類黨政機構的官方賬號發布的推文中尋覓線索,如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等。此類信息大多為工作動態,但真實性有保證,有些推文則具有鮮明的新聞性。記者如果養成每天瀏覽的習慣,處于時刻“運動”的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對某個領域敏銳的感知力,說不定哪一刻一個信息就會激發自己,串聯起以往瀏覽的多個碎片化、毫無關聯的信息,形成一個邏輯鏈條。
比如,曾有一位長期關注生態環境領域的記者,分門別類關注了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部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達上千個,用了多個微信賬號,每天他都會花時間瀏覽最新出現的官方推文。一次,某地級市生態環境局的官方公眾號上出現一篇局領導講話,稱“要打擊當地存在的盜挖泥炭土的違法行為”,他眼前一亮,翻閱該公眾號后發現,此前也出現過強調打擊此類違法行為的推文。他敏銳意識到,當地可能長期存在該類違法行為,便前往深挖調查,做出了精彩的報道。
二是用好各類社交軟件,從犄角旮旯找線索。目前的年輕記者更具有“網感”,深諳各類應用程序的特質、玩法。
2021年7月20日鄭州發生特大暴雨后,下午一些市民被暴雨圍困、自救的視頻廣泛傳播,當大多數記者都在第一時間尋找暴雨中的當事人、目擊者時,有媒體記者通過某短視頻平臺私信了發布現場視頻的博主、評論用戶,及時快速獲取了現場的關鍵信息,完成了一場高效的采訪。在全民視頻化的時代,“隨手拍,隨手傳”成為很多人的生活場景,即時、便捷、互動的短視頻平臺成為記者,尤其是視頻記者第一時間獲取素材,找到新聞事件關聯方的有效渠道。
一位長期關注各類黑產地下市場的調查記者經常瀏覽基于興趣主題聚合的中文互動社區,在瀏覽包括“香料”“失眠”“快遞”此類主題小社區的網帖時,發現了罌粟殼、精神藥品、快遞信息非法買賣地下市場的線索。他潛伏進這些網絡社區,扮演“買家”和“賣家”雙重角色,取得對方信任,線下見面交易驗證,一步步深挖,做出了在全國有影響的調查報道,警方依此抓獲了一大批違法分子。此類社區如早些年的主題論壇一樣,具有垂直性、聚集性,記者容易在各類網帖的互動中學到行業“黑話”,在相對封閉的行業圈子中找到可以進入非法交易群體的“引路人”,打開突破口。
當然,記者要學會辨認“網友”的身份,交叉核實信息的真偽,讓證據意識貫穿采寫全過程,切莫因為求快、粗心大意而導致新聞失實,甚至做出虛假報道。
?。ㄗ髡邽榕炫刃侣動浾撸?/span>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2年第17期】
本文引用格式參考:
趙思維.記者要善于從網上“挖”題[J].青年記者,2022(17):1.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